2021年冬至時節,歲后上張計玲(左一)在校園里和同學們一起包餃子。學回虛榮 (受訪者供圖/圖)
張計玲50歲時,歲后上決定“偷偷”地展開自己的學回虛榮高考計劃。此前的歲后上十余年,她作為陪讀媽媽,學回虛榮片刻不離地在書桌前守著,歲后上直至2019年兒子如愿考入軍校,學回虛榮離開了家。歲后上張計玲漫長的學回虛榮陪讀生涯結束了。
為了養育兒子,歲后上張計玲做過月嫂、學回虛榮陪護、歲后上保潔、學回虛榮洗碗工、歲后上流動理發師。她在一部紀錄片里總結,“一個小時(掙)30塊錢,圍繞著他(兒子)干了一番事業,送他去了想去的地方”。現在,她要大膽地做自己,滿足自己的自尊心與“虛榮心”,去上學。
備考的書桌原是兒子的,各類教輔書、一摞摞的卷子還是原樣擺著。備考計劃除了丈夫和兒子,沒人知曉。親戚偶然到訪,看到桌上攤開的教科書,笑問“怎么,你要高考啊”。“是呢”,張計玲笑答。玩笑話其實是真的。張計玲選擇大齡高考,且考了兩回,2021年考上一所三本院校,現在已是大二學生。
53歲的潘喜梅備考時也是“偷偷摸摸”的。她一點點湊齊了備考的教輔書,發現英語書看不懂,需要從基礎開始復習。她想到外甥女的初中英語書正合適,于是打電話讓妹妹把書找出來。電話里她支支吾吾半天,謊稱自己要出國玩,想學英語。2022年,潘喜梅以54歲年齡考入女兒母校,成為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最大新生。
2022年的開學季,重慶51歲的的盧江容與女兒一同考上研究生,52歲的魯新林在提前退休后考入武漢高校。年齡有時是個障礙,令他們怯于說出高考的想法,似乎在做白日夢。另一方面,年齡也是他們重燃大學夢的基礎: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們才從繁雜的家庭事務中解脫出來,才在經年的付出中意識到,接下來該過自己的生活了。
張計玲個子一米五多,看起來有些敦實。她總是把頭發齊整地往后梳起,加上聲音洪亮,整體顯得精神利落。
她在社交媒體上開了一個賬號,名叫“玲兒”。賬號的第一則信息是“50歲阿姨高考成績出來了”,她在視頻里展示了高考成績單,文科總分388分。
這是一個丈夫看了會“撇嘴”的成績,“就這么點分啊”。按照兩人的約定,沒上二本線,就不讀了。沒想到這則視頻挽救了張計玲的夢想,5258人點贊,643人留言,正向鼓勵居多。張計玲說服丈夫,這還不錯,讀吧。
自從張計玲入讀三本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這個賬號豐富起來,開始是軍訓、美術作業、彈鋼琴、包餃子,后來也談些人生感悟和“小自卑”。近期的內容開始往“力量”方向靠——5分鐘的平板支撐挑戰、爬云梯、連續跳繩500個。“別讓人看了覺得我老了,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