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師生學生將骨灰袋放入墓地里。下葬受訪者供圖
2025年3月29日下午,位無浙江省余姚市勝歸山第一墓園,名氏冷風夾雜著細雨1年來20名高中生戴著白手套,師生小心翼翼地將54個紅色骨灰袋放入一個公墓中,下葬撒落一層菊花花瓣。位無
墓園的名氏工作人員在袋上鋪了一層黃土,種上杜鵑花1年來參與者圍成一圈,師生手捧菊花,下葬神情莊重,位無低頭默哀。名氏
公墓上刻有九個金黃色大字:余姚市無名逝者之墓。
這是余姚第四中學綜合實踐課老師錢劍波帶領學生,進行的第七次無主骨灰公益生態葬,他們稱為“義冢”項目。被葬的骨灰曾被長期存放在余姚市殯儀館,無人認領,生前多是來寧波打工的外地人。
算下來,“義冢”項目已經持續了11個年頭,累計下葬了243位無名氏的骨灰。
對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場特殊的生死教育課。每次“義葬”過后,學生會交給錢劍波一份200字以內的活動心得。其中,有說要珍惜當前生活的,有說人終究是一抔土的。這些文字都讓錢劍波感動。
錢劍波教過20年語文課,閱過不少模板套路化的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要求800字以上,但是批卷時,他平均每篇作文看15秒,滿分60分,頂天打不到40分。如今,他會細細看學生交上來的200字:“親身經歷后的文字就不一樣,你看得出來的,寫得比往常語文考試作文好多了?!?/p>
但若追問錢劍波這場生死教育課的深意,他會淡淡地說:“思考生命真是太費腦筋了,到了這個年紀,不去思考了。有些哲學家想了一輩子人生的意義,等想明白了,死掉了?!?/p>
錢劍波59歲,他言談坦率,講起因為“義葬”在網絡上備受認可與好評的故事經過,他不想刻意拔高價值:“實事求是地說,當初只是想改進政策,讓‘義?!椖柯涞?,學生也可以去拿獎。后來才發現,這是一條生死教育的新路子?!?/p>
從學生們的課題材料和心得體會來看,這確實是一場效果超出錢劍波意料的教學實驗。以下是錢劍波的自述,并摘錄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
2022年的無名骨灰下葬儀式。左二是錢劍波。受訪者供圖
“我們一進去,就留下了幾個零亂的腳印,打破了許久的寧靜。難以相信,一個活潑的孩子,就這樣被緊緊地束縛在這個小袋子里,成了他來過這個世界的唯一證據?!?/p>
——2015年,學生黃燕翔
“他們或是來自外地來到余姚的異鄉人,或是死后沒有親屬的孤寡老人,又或是一個‘故事的人’。親眼見到才明白,一個人無論生前輝煌或是落魄,死后也只是這不及一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