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城市萬物的尺度,人所能享受到的民待公平和優質的公共服務是城市魅力所在。圖為廣州城市風貌。遇榜有更優的醫教 (南方周末記者 馮飛/圖)
清新的座城空氣和青翠的草坪,優質的市擁醫療和教育資源,是更美多數人對城市的期待。
在尋找“理想之城”的城市第三年,研究團隊一直堅定不移地認為,民待人是遇榜有更優的醫教萬物的尺度,人所能享受到的座城公平和優質的公共服務是城市魅力所在。
這是市擁研究團隊第三次觀察城市的公共服務。指標體系包含教育、更美醫療和生態三個維度:既有中小學生師比、城市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民待千人執業(助理)醫師、遇榜有更優的醫教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衡量個體層面公共服務充足率與可得性的指標;也有雙一流高校、全國百強醫院等優質資源分布數據;同時將體現城市重視程度及發展潛力的人均教育財政支出、人均衛生健康財政支出納入指標體系,綜合評估57城市民待遇的理想值。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一如既往地穩居冠亞之列;南京超過廣州;杭州、青島和武漢超過深圳。在市民待遇領域,新一線城市向一線城市發起強有力的沖擊。
公平、均衡和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但受制于發展水平、財政實力和人口規模等諸多因素影響,城市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不一,邁向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的路徑與挑戰也千差萬別。
(馮慶超/圖)
在經濟學領域,規模效應與擁擠效應是產業集聚硬幣的兩面。隨著產業集聚度的增加,正外部性的規模效應轉為負外部性的擁擠效應,整體產業效益呈現倒U形的趨勢演變。
人口集聚度與城市公共服務質量的關系也是同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蘭峰等學者在研究人口流入對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影響時發現:人口流入對不同規模等級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影響存有差異,對于超大型城市主要表現出“擁擠效應”,而對于其他城市則更加突出地表現為“規模效應”;長期來看,人口流入的“規模效應”終將超過“擁擠效應”,從而顯著提升當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將數據結論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研究團隊認為,當前中國城市在邁向高質量市民待遇的探索中,有三種處于不同階段的發展路徑:
第一種是以北上廣為代表的“跨周期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從2011年到2021年這十年,人口增速慢,但人口規模接近或超過2000萬行列,市民待遇水平與經濟發展基本持平。無論是以就業發展機會為準繩,還是以公共服務享受為目標,這些城市都表現優秀。京滬二城甚至代表目前為止的最好答案。北上廣憑借累積的資源優勢與高效的配置效率,以及近年來對人口規模的管控,實現了供、需兩方在高水平的相對均衡。
換句話說,一線城市已經走出
2025-05-19 17:41
2025-05-19 17:34
2025-05-19 17:25
2025-05-19 16:43
2025-05-19 16:25
2025-05-19 16:20